欢迎登陆重塑心灵心理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分享
怎么样克服社交恐惧

胆小、谨慎,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等一系列的心理因素往往是驻扎在社交恐惧患者心中的小蛀虫。因此,参加聚会、登台演讲或被领导拎到办公室则大脑“一片空白”也被社交恐惧全全包揽。

社交恐惧一旦爆发不可收拾。恐惧的“小我”侵蚀整个心灵,左右着一举一动。往往在遇到一些新的刺激时,思维层面的大脑处理起来格外小心,“小我”看到了可乘之机遂占据主导地位催生着大脑思维层面暂时短路、呼吸紧促、手心出汗等躯体反应。因此揭下“小我”这层面纱抑或本真我借助强大内在力量突破重围方可回归正常状态。

真相大白,我们谈一谈克服社交恐惧的小妙招

怎么样克服社交恐惧之熟能生巧:藏拙技巧学起来,巧妙的将话题转移到自己熟知的领域上而不留痕迹(还是需要娴熟的技巧和经验滴,应场能力弱滴筒子们慎用)。

怎么样克服社交恐惧之生理主导心理:肢体语言传达着浓郁的气息,走进会场或社交场所昂首挺胸、步伐坚定、均匀呼吸、举止大方,完胜气场。

怎么样克服社交恐惧之尝试腹部呼吸:通过常用的瑜伽腹式呼吸法并用按压穴位的方式使得压力得以释放。

干货在此!!!克服社交恐惧妙招小插曲—(强迫症伴有)社交恐惧来访者在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中的选段

来访者:嗯…我感觉现在社交恐惧的话比以前也要好一些了

咨询师:

来访者:我有一个事情就是,平时上台讲话的时候都是轻声细语的, 我觉得这个还是对我造成一种干扰,有一次我就尝试把声音放大一点,放开了说,反而我就不紧张了,是不是确实是我可以往这个方面走呢?

咨询师:当然你可以尝试性的,一点点来呀,当然对于这个部分,社交啊、场合上讲话啊表达上啊,这个往后我也会给你具体的指导,告诉你怎么去做。但是当前如果你想尝试着去做这样的一种调整、这样一个尝试的话,你可以在遵从你当下的感受下,去尝试去体验这当然是可以的…

来访者:明白…

咨询师:但当前来讲我强调,你还是把当前这个(观息法、亦是如此)练习做好,我们这个练习包括我们所存在的烦恼是要逐步进行的,明白我意思吧?

来访者:明白明白!

咨询师:当前至少先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相对平稳的情况,这是一个前提,对吧?

来访者:嗯..对!

咨询师:嗯,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现在不会谈恋爱,我不知道怎么样去表达我的情感,那你先不要着急吗…对不对?你先让你的内心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之后,然后再针对某一个方面展开的…

来访者:嗯,对!我自己也是有感受的,在您指导的练习下,心里没有之前“草”一样的毛躁了,平和了很多…

咨询师:嗯…

来访者:感受会比较好…我识破了不强求的心态了。

咨询师:对……抱着一颗平常心的:如果我能做到,感觉这个很好…感觉还是有点压力,那我就接受当下这个状态…

来访者:对!只有先打好心的根基才能自然而然的接纳

咨询师:恩恩…慢慢来吗,人生的过程是不断修炼不断成长的过程嘛…

来访者:嗯,对…这个东西不是一下子能够解决的了的

咨询师:

来访者:也许不需要去解决它,它自然就解决了。

咨询师:嗯…其实是这样的…这就是万法的本质,万法的核心嘛!

来访者:嗯,明白!

这段咨询中咨询师给予来访者的先是不断清理和改变旧有模式、重新架构一个平静心的根基的练习,这是针对心的一次深的手术。那么,要克服社交恐惧,你有勇气给自己的“心”做这个手术吗?

如果没有,请止步!

如果有,这就毫不保留的献上克服社交恐惧的“疗愈手术刀”!!!

克服社交恐惧的“疗愈手术刀”之一:观息法

观息法,通过观察呼吸的方式建立情绪的自我平衡也是净化内心的作用。呼吸伴随生命的始终,呼吸的品质代表生命的品质。在观息法练习中身体上遇到的酸痒麻痛正是日常生活中心里的纠葛恐惧状态,能多大程度的克服这些困扰也就代表能多大程度上克服内心恐惧、保持平静的心境。

具体练习步骤:

1、选择一处安静且不被打扰的环境。

2、以盘腿姿态端坐,腰背挺直,闭目。

3、如实的观察呼吸,专注于鼻孔处呼吸进出,就只是观察鼻孔处的一呼一吸,保持“平等心”即“不判断、不分析、不纠缠、不联想”。

4、初始练习时间为20分钟,逐步增加。

克服社交恐惧的“疗愈手术刀”之二:亦是如此

具体练习步骤:

身体感官(耳、眼、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所经验到的一切,无论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大脑中想到的、鼻子闻到的、嘴巴尝到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对其进行描述并在后面加上“亦是如此”。

这是一个不断地保持觉知、安在当下的过程,协助来访者斩断社交恐惧的怪圈与当下最真实的自己同在,从而逐步做到顺其自然的过程。

注意事项:

1、练习时可以是心中默诵,也可以说出声音。

2、只对当下经验到的后面加上“亦是如此”,不是上一刻的也不是下一秒的。

3、练习中不刻意寻求效果,对当下的感受不做任何的控制、改变、寻找、消除。

4、练习是融入到生活中的、随时随地的。

“真相的我”注定与外界关联,这个“我”在运动、交融、翻转、离散的作用下与环境融为一体,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从本心出发,正当回归一条“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无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