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重塑心灵心理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分享
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

在一项《强迫症的家庭塑造研究》中显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对强迫性思维的影响显著,并且影响最大的三大家庭因素是,第一为儿童在家庭中发展的人际信念及对负性结果的责任感,第二是高度焦虑或担忧的家庭环境形成孩子对威胁的敏感知觉,第三影响儿童个性形成的社会、学校和教会等对道德规范、责任感的态度。简单说,就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

看到这儿,是不是觉得强迫症触角很可怕,一想到波及祖国未来的花朵不由自打个冷颤。

入侵性想法无处不在,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自我中心

想想我们上台演讲,我们的心思没集中在演讲本身的内容上,而只是担心自己的言行、只是注意自己的腔调或姿态,使注意朝向了向心力的另一方,偏离了主线,这种情况更加深了台上自己的紧张程度。什么台下都是萝卜土豆呀?这时只恨自己为什么不是萝卜土豆!

试图努力想要把紧张的情绪一扫而过,但执拗的它们却牢牢的抓着我们不放手,更是越来越多的想法涌上来:我紧张、我讲不好、台下的他们都在笑话我、我不行了我要爆炸啦……努力把侵入性想法的雪花扫除,它却挣脱了精神控制、开始扎根,很快,雪花一片又一片、一片再一片,不一会儿,头脑就被接踵而来的暴风雪裹得密不透风。从一开始把自己当成全场焦点,发展到最后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一切。失去了自我意识,只有乱成一锅粥的脑浆。

行为决定风险

竭力不去想一个念头,结果只会导致这种念头在停止压抑后剧烈反弹,这种效应被称之为“后抑制反弹效应”。比如想要让自己赶紧睡着反而更睡不着,大脑会将某种事物的侵入性想法当作是对它的渴望。那,看起来,不压制、采取非堵即疏的方法更有必要性。因此就有了:执行强迫思维的命令的强迫行为。强迫行为的确可以暂时赶走强迫思维,但这却维持不了多久,强迫症有众多残忍的反讽。

理论有风险、理论有漏洞

强迫性思维,任它翻腾只能深陷其中,立即行动更是引火烧身。那要如何对抗强迫性思维呢?

其实,当你心里一想着“如何对抗”的时候,就开始让强迫症有机可乘了。“对抗”意味着消灭、把它搞掉,于是就衍生出了如上的打压和执行命令。打压它有“后抑制反弹效应”等着你,顺着它有更强烈的强迫症痛苦感围着你。

做自己

既然对抗行不通,那就此路不通绕着走。

不对抗,就只是不管它。觉察到这些强迫症状、强迫想法的存在就只是知道而不去管它、更不对此作出任何反应。你会发现这些症状会随着你的不执著、不对抗力量越来越弱,最终消失。如何做到不执著呢?需要一项有力的工具“亦是如此”。

“亦是如此”的练习就是帮助强迫症患者逐步做到顺其自然的工具,称为“亦止法”。亦止法,“亦”是“就是”的意思,“止”是“不动、不变、停止、平静”的意思。“亦是如此”意为“就是这样、如此而已”。以“不评判、不分析、不纠缠、不纠缠”,也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的思想为基准演变成的实操性练习成为治愈之本。

操作方法:身体感官(耳、眼、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所经验到的一切,无论是看到、听到、想到、感觉到、闻到、尝到、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对其进行描述,并在后面加上“亦是如此”。

注:1、练习时可以是心中默诵,也可以说出声音;2、只对当下经验到的后面加上“亦是如此”,不是上一刻的也不是下一秒的;3、练习中不刻意寻求效果,对当下的感受不做任何的控制、改变、寻找、消除;4、练习是融入到生活中的、随时随地的。

强迫症想要做自己,亦是如此来帮你!